收缩

QQ在线客服

  • 在线咨询
  • 中为客服1
  • 中为客服2
  • 中为客服3
  • 中为客服4

QQ在线客服

  • 400-891-3318
  • 0755-84275866
  • 0755-84275899
  • 中为报告
  • 中为资讯
  • 中为数据
  • 企业名录
 深圳·北京·上海
中国最为专业的产业市场调查研究咨询机构
中为实力鉴证  咨询流程  公司资质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中为资讯 > 中为观察 >  正文

传统建材产能去化将是“钝刀子割肉”的漫长过程

来源:中为咨询www.zwzyzx.com 【日期:2016-07-22 10:47:34】【打印】【关闭】
近期“供给侧改革”成热点概念,习总的原话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要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于建材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来说,“供给侧改革”其实是加速淘汰产能的另一种说法。
 
行政化去产能在建材行业尚未有成功案例,市场化去产能在玻璃行业初现端倪。严重过剩的产能终归要去化,但难以寄希望于“有形之手”的主动调控,唯有希冀周期力量的“无形之手”、企业无法承担亏损压力后的市场自然出清。
 
水泥、玻璃等传统行业去产能的政策导向从未停歇,但执行始终不达预期。
拿水泥行业来说,2005年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的抑制产能过剩的文件不下20条,最严厉的莫过于2009年的“38号文”:“严格控制新增水泥产能,执行等量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对2009年9月30日前尚未开工水泥项目一律暂停建设并进行一次认真清理,各省(区、市)必须尽快制定三年内彻底淘汰落后产能时间表。”38号文出台后,市场预期水泥产能增长将迎来急刹车,然而事实却是2009~2011年中国水泥产能反而迎来了历史投放高峰。

玻璃需求持续缩水,在产产能缩减时间延长。2014年8月以来玻璃当月产量连续14个月负增长,持续时间创历史,此前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为7个月(2012年4月~2012年10月)。从在产产能来看,2014年12月以来已经连续缩减12个月,此前在产产能连续缩减时间最长为3个月左右(2012年5月~7月)。

政府激励扭曲、市场机制缺失的环境下,传统产业去产能的过程必将漫长而又痛苦。

1)存量就业何去何从:高层或许可以忍受经济增速的放缓,但难以忽视严厉产能去化伴生的就业及社会稳定问题。

2)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体制决定了产能控制政策的执行缺乏微观基础,甚至会成为产能过剩的助力:税收、就业、经济总量及增长是地方政府官员绕不开的一笔经济账,地方层面推进严厉的产能去化缺乏微观基础,甚至会成为产能过剩的推动力(我们观察到近期有部分水泥企业继续投建产能并非本意,而是来自于地方政府推动)。

3)以国有企业为导向的资源错配要纠正并非一朝之功:国有企业在获得低廉的信贷资源、政府补助等方面有天然优势,大量国有建材企业即是通过银行低价信贷支持、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持续获得输血。

相较而言,水泥行业去产能的过程更像是“钝刀子割肉”,而玻璃行业产能出清时点的来临或较早。目前水泥价格已跌至成本线附近,但基建对冲的需求结构、相对有序的竞争、生产灵活、未经历过严格意义上的“寒冬”、国企占比及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较高均决定了水泥产业要有成规模的产能退出遥遥无期。

1)从需求结构来看,高度依赖地产的玻璃行业前景显然比水泥行业更黯淡,而基建“保增长”会拉长水泥需求的下行周期;

2)从竞争秩序来看,玻璃行业集中度低、产能刚性,不能协同保价,更有可能迎来行业充分的价格厮杀与洗牌;而水泥行业过去几年的协同限产保价不断平滑着行业盈利下滑曲线,拉长产能退出战线;

3)从生产灵活性来看,玻璃关停重开成本较水泥高,1条日熔量在500吨的玻璃窑炉关停重开的成本在3000万左右,对已经微利的玻璃企业来说负担不小,而水泥生产线有“热启动”性质、关停重开成本相对较低;

4)从当前生存状态来看,玻璃行业个位数毛利率已持续了2年时间;而水泥行业在2015年之前基本没有经历过“苦日子”,无论企业大小,其老板每年盈利均较丰厚、在手现金充足,有实力也有意愿继续撑;

5)从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玻璃行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而水泥行业国企数量占比达16%左右,玻璃行业资源配臵的市场化程度高于后者,可寻求的信贷、补贴支持空间较少,“苦日子”也来得更快;

6)从行业对地方政府重要性来看,玻璃从税收、就业两个维度都不敌水泥(水泥行业税收、就业体量分别在500亿元、100万人左右,玻璃税收贡献不到水泥的一半,从业人员大致为水泥行业的1/5),没有“大到不能倒”的问题。

水泥、玻璃资产重,生产相对灵活,产能去化进度关键在需求的变化,我们对去产能速度不抱有高预期:若非出现需求断崖式的下跌、且之后无像样的反弹,即使是产能去化较早来临的玻璃行业,其产能缩减也是个反复且漫长的过程。

水泥、玻璃作为典型的传统重资产行业,退出着实不易。对已经经营多年的企业来说,行业经验足,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甘心退出而把产能出清的好处留给他人;对近几年新进入的企业来说,投资还没收回成本或未产生一定收益也不甘心退出。近期山水水泥的清盘偿债风波只是老板、员工、天瑞集团等外部收购方之间的控制权之争,并非实质性的产能退出;2015年10月华尔润江苏本部进入破产程序,重燃了市场对玻璃行业大规模产能去化的期望,华尔润本部破产有其自身成本、控制权变动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来看行业60%~70%企业仍在微利中坚守着。

玻璃的生产灵活性弱于水泥,但比钢铁等行业还是要好,过剩产能需经多轮行业低谷才有出清可能。玻璃冷修/停复产1次耗费较大,因而产能难以集中退出;但费用也并非难以承受,若需求反弹、预期后市好转、能收回成本,企业开工又会恢复;此外行业约有30%产能处在闲臵状态,“杀回马枪”的空间较大。

水泥、玻璃产能去化来临的时点有异,但过程漫长确是共通的,中国特色的融资、政企体系支撑着大量企业“无利而不倒”,“僵尸企业”将逐渐蔓延。对于上市民营建材企业来说,在注册制全面推行前,A股上市至少具有平台价值,可通过外延第二主业做大市值、增厚资产及盈利反哺原有主业。而大量国有建材企业可以低廉价格占有信贷资源,同时可以政府补助等方式不断得到输血。
本文地址:http://www.zwzyzx.com/show-280-217347-1.html
分享到:
相关资讯

合作媒体

定制出版

报告搜索

免责声明

  中为咨询所引述的资料是用于行业市场研究以及讨论和交流,并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是由相关机构提供。若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公司,我们将立即依据相关法律对文章进行删除或作相应处理。查看详细》》